日期:2015-06-10 點擊: 關鍵詞:無線、云計算、大數據和大規模數據中心對企業
由于云計算、大數據和大規模數據中心的部署加快,企業更需要不斷地調整和發展網絡。這一挑戰已經催生了各種新技術和新標準,旨在增加和優化網絡的容量、安全性及靈活性,同時控制成本。本文列出了這方面的前五大趨勢。
●802.11ac快速普及。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在工作場所已變得無處不在。移動設備的數量和基于云的企業服務的部署規模都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因此網絡的管理者們就必須重新考慮如何配置、保障并控制企業的計算資源和信息訪問權。
IEEE 802.11ac相較其前任802.11n,速度快了3倍,能效也提升了6倍多,而且仍可與802.11n以及遺留的802.11b/g/a的空氣接口保持兼容。根據Infonetics的最新數據,802.11ac接入點的銷量與去年相比增長了幾乎10倍。這顯然給企業的技術官員們增加了更大的壓力,他們必須更好地管理并保障其網絡連接點。
圖注:Wi-Fi技術15年的發展史以及吞吐量的指數級增長,目前已實現了802.11ac(5G)的3.6Gbps。802.11ac接入點的銷量出現了10倍的增長,已給企業帶來巨大壓力。
●2.5G和5Gbps進入配線柜。由于802.11ac Wave 2的推出,通過接入點的流量將會超過每秒數千兆位,因此要求接入點和以太網交換機的端口速率擴展到1000 Base-T(1G)以上。然而,由于很多企業已經安裝了數以百萬計的5e/6類線纜,所以企業經營者們更希望能夠在這種傳統的非屏蔽雙絞線銅纜上就能填補1G到10G之間的空白。
Wave 2給原來的802.11ac標準所增加的主要是多用戶MIMO天線技術和能夠幫助實現最大理論無線速率到6.93Gbps的其他技術。這就為更快速的以太網創造了機會,而且與典型的10倍速以太網的升級周期相比,也縮短了到2.5G和5G的升級周期。而新的安裝將會明智地使用6A線纜以便使用10G,而多數傳統的安裝則仍可使用1G或在需要上行速率超過1G時采用2.5G/5Gbps。
由于多多個行業建議在現有的Cat5e/Cat6類線纜上實現2.5G/5Gbps,因此需要制定一個單一的標準以避免不同解決方案之間的混亂和不兼容性。但這又可能會對這一新興市場的潛在成功帶來不利影響。不過好消息是,IEEE 802.3標準組試圖借助一個2.5G和5G協議,為企業接入點帶來多千兆以太網BASE-T。
重點就是要在現有的Cat 5e(2.5G over 100米)和Cat 6(5G over 100米)線纜上實現這一近期目標。既然帶寬有限,因此要實現這一目標的顯然路徑就是采用更高水平的調制方案。
在配線柜里增加2.5G和5G以太網鏈路協議速率,將會讓企業接入點網絡帶寬的擴展更具成本效益,并能給IT專業人士更多的速率選擇。
●25G、50G和100G進入數據中心。企業網絡和云網絡的運營者們必須遵循精心規劃好的技術路線圖來構建其網絡,根據不斷變化的需求來擴展其網絡。通常,運營者們必須在維持盡可能低的資本及運營支出(CAPEX/OPEX)的同時,實現性能最優化。而實現這些常常是相互沖突的目標的方法之一就是向更高速的以太網技術遷移。
專家預測,全球一些最大型的云運營商們將會向100G以太網架構遷移,而對其他大多數著名的數據中心公司來說,頗具成本效益的25G和50G以太網仍將是其重要基礎。25G/50G以太網聯盟已將其25G和50G以太網規范向所有數據中心生態系統廠商公開(免許可費用),以便創建和部署兼容的、可互操作產品的實施。該標準應能加快25G和50G以太網端口的廣泛部署,同時將配合100G以太網云架構的推出。
25G/50G標準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倒退,因為40G和100Gbps以太網早就有了,但實際上企業對更有成本效益的不同以太網速度的需求是不同的,對云數據中心[注]內的服務器而言尤其如此。舉例來說,25Gbps的布線成本與10G的布線成本基本相同,而后者的性能只提升了2.5倍。與此類似,50G的布線成本只有40G的一半,而后者的性能提升僅為25%。
●云規模網絡。企業如何才能既降低移動網絡的成本,又可提升其IT基礎設施的效率和靈活性呢?網絡、存儲和服務器虛擬化正在重塑企業使用IT的方式。在此過程中,云計算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復雜應用和海量計算資源提供了互聯網接入。
云還提供了額外的容量,可滿足企業不斷增加的需求,使企業擁有了不必購買新的IT設施便可快速擴容的能力。由于在云中可以托管數據處理和數據本身,就使得網絡管理員擁有了可根據數據在哪里生成便可為哪里配置容量,以及控制生成數據的設備的能力。一個精心設計的以太網絡能夠為云計算提供其所需的低延遲和高帶寬,從而充分體現效率提升的全部價值。
圖注:對于云規模網絡來說,存在3個關鍵要素,即物理網絡層、網絡業務層,以及SDN[注]和NFV[注]平臺。物理網絡層可為搞笑的網絡設計提供藍圖。具備成本效益的網絡業務層能夠為所有工作負載提供性能保障和規模擴展,而SDN和NFV則能進行動態配置、快速的創新和部署。
●開源網絡。云規模網絡沒有軟件是不可能的,因為每臺交換機都需要一套操作系統。軟件必須能夠提供硬件無關的網絡操作系統,能夠在交換機的芯片上構建一個抽象層,就像服務器上的Linux和Windows一樣。
去除專利的限制,允許開發人員彼此合作、辯論、妥協和相互激勵,這是開源網絡的一大好處。Gartner預測,到2015年,開源技術將會被85%的商用軟件包所采用,95%的主流IT組織將會用到開源軟件的某些組件。
幾十年來,客戶們所購買的基本上都是服務器、數據存儲、網絡和軟件的專利組合。而如今,還是同樣的客戶,他們想要的組合方式已經不同了,他們希望將開源軟件與現成的硬件,或者他們自己的遺留系統相互組合。這種混搭會帶來速度、成本和創新上的諸多好處。
傳統的、單一廠商的專利解決方案正在向多廠商解決方案轉移。與任何一個市場一樣,這么做自然會給客戶帶來顯著地成本節約和性能優化。目前的挑戰是如何將來自諸多廠商的系統成功地進行集成。幸運的是,服務器和PC市場已經為如何與新的開源硬件、開源軟件以及相關標準進行集成提供了成功的樣板。